csx 发表于 2023-4-18 00:57

分享古籍 清·王灏辑《畿辅丛书》

来源:HathiTrust数字图书馆项目 美国高校图书馆建立的旨在将成员馆所藏纸质文献进行数字化存储,为用户提供服务的数字图书馆项目。庆应义塾应为成员
附链接:HathiTrust数字图书馆

现藏: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图书馆
版本:光绪五年(1879)定州王氏谦德堂刻 民国二年(1913)第二次印刷本
https://new.shuge.org/wp-content/uploads/hm_bbpui/81751/hqgyfl8pb8xm59ke79g4izr73cnyozb6.jpg

丛书及编者简介:
《畿辅丛书》系清代王灏所辑大型地方(州邑、乡邦)文献、私刻丛书。按经、史、子、集四部排次,收录清直隶范围(即畿辅地区京、津、冀)历代学者文士所著书籍二百二十二种(依本版缪荃孙序:“刊书一百十八部,为种二百二十二,为卷一千一百四十五”)①。较全面地反映京畿文化相互交融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成果,是研究燕赵、京津历史文化的重要典籍资料,在文献保存、传播、辑佚、校勘方面均具极高价值。以大处论,地方的也是国家的,民族的就是世界的,难以域限。因所收不尽冀人:如杂入《广雅疏证》,(高邮王氏分明鲁人),议者不乏微辞以为有失纯粹,推《广雅》作者张揖籍隶清河,自是冀人,念孙先生阐发先贤,前赴后继上下一系,未可厚非。又冀方地接鲁豫毗邻晋蒙,风气侵染,夸张说来拔其一苗,土带四省,也难割断。据载,1874年即有初集出现,(丛书中既有初编、二编、三编标志则初集必不完全,),光绪五年(1879)王氏谦德堂本也非全本,完整刊刻必在1888年之后。光绪甲午(1984年)李顺德“抽印三十五种畀荃孙一分*”,丙午(1906年)以后“北京书肆集资汇印,另刊总目,讹错犹甚”,1913年”今就(北京书肆)所汇印者重加编订,按四部分录 ,其有汇一姓或一人所录者,另录汇刻一类。各书之序目跋记有则详载,无则缺如。撰人籍里悉照原刻录入,仍名畿辅丛书。而曰初编者以明所刻未尽,且原刻各书首行之下或注初编、二编,或竟不注特以初编表出之,亦作者之本意也。*【述本版二次编排印刷原委】“以上为丛书印行次第之大略。相较《中国丛书综录》所记谦德堂本、河北大学藏本,兹本《闢易录》不缺;相较国图藏本,《兼济堂集》、《清平阁唱和诗》不缺。尤为可贵。《畿辅丛书》现存定州王氏谦德堂校刊本,1985年经河北省文物局批准,专项拨款40万,由河北人民出版社首次影印出版。

辑者王灏(1820-1880),字文泉,号坦圃,书楼名”括斋“。居直隶定州西关。清咸丰二年(1852年)举人,豪富冠州。祖籍山西洪洞,永乐二年1404其先自晋迁入定县小奇连村②。王氏祖上修文尚武,俱建功名,仅论武功即出武举二、武庠生一,千总二、游击一③。基因遗传王灏孔武有力,故咸丰三年,出家财建团练,带乡民抗击、镇压附近流寇枭匪和捻军便在情理之中。灏广涉群籍,治学谨实,勤于著述。著《括斋笔记》、《括斋文集》、《括斋藏书目》、《畿辅地名考》、《畿辅佚书考》、《畿辅文徵》、《畿辅经籍目录》、《定武团练纪略》、另汇辑《畿辅丛书》和《郑学汇函》,惜所作至今大多不传。灏富甲一方,吝己宽人,好藏书,罗致不计值,家中经史存书万余种。收秦汉至清畿辅文人佳作,汇清代河北俊彦文集,与其子王延纶两代人历三十年之久(从1850④至1880年灏去世丛书编纂大体完毕,刻版未竟。陶湘“光绪已卯【1879年】开雕,刻未竟而灏卒【1880】”,四子延纶(清末进士)承父业,于1886年完工。)编成《畿辅丛书》。灏生前时直隶总督李鸿章曾亲题匾额“畿南文献”标榜其门。丛书刻版不釆西来铅印、石印,纯传统木版刻书。枣木雕版,规格约30cmX20cmx2cm,全套三万八千余块。原贮王家后花园十间瓦房内,虽历经兵燹,但在其子孙60年精心呵护下仍保存完整。惜文革散失千余,今存定州博物馆。
①注:中社科《畿辅丛书整理及其续编编纂的中期检查报告》为173种1523卷,其余载录自一二零、一百二十六、一百七十、一百七十二、一百八十二、一百八十四、二百二十三、二百九十五(向丹统计)、四百八十三(贺涛‘《定州王文泉先生行状》;”……于晋于齐于隋得一种……“愚按若三朝各得一则483种,共得一则481种,向丹《畿辅丛书研究》从481)不一,众口莫辨,待定。
*两处所引,见本书陶湘序。
②注:据据民国二十九年《定县王氏奇连新阡表》碑记记载:王氏先祖于明永乐二年(1404年)自山西洪洞迁至定县小奇连村。
③注:参《定州志》及《定州续志》
④注:1850年,据王灏后人“祖父王灏从1850年开始主持汇编《畿辅丛书》”


背景资料:

1 《畿辅丛书》刻板形成的历史背景与重要价值《畿辅丛书》刻板为清同治-光绪年间,定州人王灏及其子王延纶历时三十余年(1850—1886年)汇刻,刻板采用当地枣木制作,共38000余块。每块刻板长30厘米,宽20厘米,厚约2厘米。全套刻板自刊刻完成后,一直保存在定州王灏庄园内的十间瓦房。解放战争时期,定州一带为国民党傅作义集团与华北解放军交战区,为使《畿辅丛书》刻板免受战火损毁,时任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指示,将整套刻板于1948年搬运至晋察冀革命根据地首府阜平县。“文革”后期整套刻板转运至定州市文保所,1959年移交给定州市博物馆收藏至今。
   《畿辅丛书》作者王灏,字文泉,河北省定州人,祖籍山西。生于1820年,卒于1880年,清咸丰年间中举。主要著作有《畿辅丛书》《括斋文集》和《畿辅地名考辑刊》等。王灏酷爱藏书,家中藏书一万余种。根据定州王氏谦德堂校刊本目录,《畿辅丛书》共收书182种,收录了现在属于京津冀地区的自先秦至清末历代文人、政客上百人的各种著作,内容涵盖极广,包括传统的经史子集各个方面,涉及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哲学、文学、农学、历法、水利诸多门类,且多为全文原文收录,特点鲜明。

   《畿辅丛书》刻板的重要价值主要为三个方面:一是完整保存了一批面临散轶风险的绝版文献。很多清代地方性学者只在该时代该地域内有一定影响力,其著录的作品,流传半径较小,印刷数量不大。其中很多更是未进行刊刻,仅存手抄本,随着时间推移极易散轶。《畿辅丛书》对这类作品收录较多,共6辑59种之多。这种文献对研究地方沿革、了解当时风土人情、经济生活环境和编写地方志等具有较高参考价值。二是编撰质量较高。王灏为保证编撰质量,邀请来参与编撰的人员多为清代同治-光绪年间文坛代表性人物。其中,晚清名臣张之洞不仅参与了丛书编纂前的收罗与整理,之后还多次与王灏往来书信探讨编辑事宜。参与编撰的还有江苏布政使黄彭年,其参与了丛书编纂前的收罗与整理。晚清著名外交家钱恂参与了校订,新疆布政使王树柟、山东布政使胡景桂等人主持监督,晚清文学家、教育家吴汝纶,咸丰帝师祁寯藻等也与王灏往来书信提出意见。三是刻板制作精良。为防止虫蛀和腐蚀,王灏投入巨大财力予以保障了刻板制作的质量,刻板全部选用当地质地较密的枣木制作。为保证篆刻质量,聘请了当时北京、保定一带知名的篆刻工匠担任刻板师。

2 《畿辅丛书》刻板保存状况调查与评估

2.1 刻板整体情况调查

   《畿辅丛书》成书后,全套刻板数量一直没有准确的数字,现在的记录多为“《畿辅丛书》全套刻板共38000余块”,而实际上现存刻板数量仅32588块。这套刻板在1948年运到革命根据地阜平县,后经多次辗转,在“文革”期间丢失了1000多块。在“文革”后期整套刻板转运至定州市文保所,1959年移交给定州市博物馆收藏,2018年移至定州市博物馆新馆负一层保存至今。期间1985年曾在扬州市使用木刻板印刷,运回后长期用纸箱包裹存放于库房,印刷前后、运输途中有无散失无从知晓。目前与最初的记载差距有5000多块,已不清楚具体散失的是哪些刻板、包括哪些内容。根据定州王氏谦德堂校刊本目录,初步推测其中有的是整体书缺失,有的是书中章节缺失,有的是具体章节中部分页的缺失。

度盘:https://pan.baidu.com/s/1IVpdcGYkoS9wZomiKkxHTQ
提取码:52pj
文件较大,请自行斟酌下载(97.46G)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分享古籍 清·王灏辑《畿辅丛书》